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25
一、单选题
1.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2.以下表述中,不属于行动研究特点的是( )
A.“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B.“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C.“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D.“以教育行动为研究”
3.根据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属于( )
A.合理宣泄 B.幽默 C.升华 D.补偿
4.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5.某教师在设计《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学生能借助透明正方形胶片,说明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的理由。”这一教学目标欠缺了对( )的描述。
A.实际行为 B.教学对象
C.行为条件 D.行为标准
二、判断题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
2.情境教学法由江苏省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创。( )
3.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观、片面等属于性格的认知特征。( )
4.课堂强化就是增强学生某种课堂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的过程。( )
5.一般来说,教学口语的语速要适当高于一般人际交往口语的语速,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B【解析】人的发展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人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人的社会化要求教育活动的方向必须与社会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故而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2.D【解析】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由教育行动者研究”。
3.D【解析】补偿是指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所谓“堤外损失堤内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便是这种现象。
4.D【解析】如果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则出现了刺激的分化。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要求学生进行分辨即对事物的差异进行反应,是刺激的分化。
5.D【解析】按照行为观点描述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行为主体(教学对象)、实际行为、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等几个构成要素。在题干所述教学目标中,“学生”是行为主体(教学对象),“借助透明正方形胶片”是行为条件,“说明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的理由”是实际行为,所以,题干所述教学目标中缺少了对行为标准的描述。
二、判断题
1.√【解析】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课程是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规定以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培养新一代,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2.×【解析】情境教学法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首创,愉快教学法由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首先倡导。
3.√【解析】性格的理智特征(也称为认知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4.√【解析】课堂强化就是增强学生某种课堂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的过程。任何行为一旦重复就有可能被强化。
5.×【解析】教师讲授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说话速度为宜。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手机登录下载
长按识别,即可下载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安识别添加
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