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国招教
心理学人物——班杜拉
生平简介
班杜拉是现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以其社会学习理论而闻名于世,他把行为看作是相互依存的环境和人的产物,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像观察学习、替代性强化等。班杜拉的著述甚丰,早期的著作主要涉及亲社会和反社会行为学习中行为榜样的作用,行为矫正中榜样的作用,以及个体通过对其他人的行为的观察学习复杂行为的过程和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末,学习理论扩展到有关个体自我调节系统发展的途径,及学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作用。班杜拉的主要著述有:《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行为矫正原理》《心理榜样:冲突理论》《攻击:社会学习分析》《社会学习理论》等。
人物思想考点
1.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观察学习有其明显的特点:
①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
②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和危险的结果。
③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2)观察学习的过程
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①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
②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③再现: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
④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3)强化的种类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①直接强化(外部强化):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③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2.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①行为的结果因素是强化。
②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该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2)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①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则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还取决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方式。
②替代性经验
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当学生看见替代者(与自己相似的人)成功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③言语说服
用言语说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完成给定任务的能力,会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付出更多的努力。
④情绪唤醒
通过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减轻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可起到改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3.行为矫正
1969年,班杜拉发表了社会学习理论的第一部经典著作——《行为矫正原理》。在这本著作中,班杜拉总结了他以往在有关人类行为的经验研究中的零星发现和思考,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学习理论体系,并将这种学习理论应用于行为治疗的实践,提出了若干行为治疗技术。
4.德育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该理论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班杜拉还提出,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常考习题
1.(单选)心理学家( )赞成社会学习的观点。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朱智贤
D.班杜拉
【答案】D
2.(单选)班杜拉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强调( )。
A.亲历学习
B.观察学习
C.直接学习
D.自我学习
【答案】B
3.(单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联结
D.观察学习
【答案】D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手机登录下载
长按识别,即可下载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安识别添加
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